中图分类号:B9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17603-0040-06
宗教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物质文化遗产有石窟寺、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石刻、近现代要紧史迹、古墓葬、古遗址、自然遗产、文化景观等八大类别,如武当山金殿、白马寺、拉卜楞寺、玄妙观三清殿、显通寺、牛街礼拜寺、广允缅寺、龙兴观道德经幢、普哈丁墓、广济寺、清虚观、卜奎清真寺、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江北天主教堂和延恩寺塔等等。这类宗教文化遗产涉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拜火教、东巴教和摩尼教等七种宗教。其中数目最多的是佛教,如崇圣寺三塔、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等。第二为道教,如白云观、崂山道观建筑群等。第三是伊斯兰教,如清净寺、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圣索菲亚教堂等等。其中,甘肃敦煌莫高窟、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重庆大足石刻、四川青城山、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四川峨眉山一乐山风景名胜区入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江西三清山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山西五台山入选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
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等七大类别。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民间文学类有白蛇传传闻、董永传闻、济公传闻和青林寺谜语等;宗教音乐类有智化寺佛乐、五台山佛乐、千山寺佛乐、苏州玄妙观道乐和武当山宫观道乐;民间舞蹈类有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羌姆;传统戏剧类有目连戏;杂技与竞技类有少林功夫和武当山武术;民间美术类有塔尔寺酥油花和纳西族东巴画;民俗类有黄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妈祖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娲祭典、大禹祭典、泰山石敢当风俗和安国药市。这类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佛教、道教和东巴教等多种宗教,以其独特的价值或鲜明的地方特点或高超的工艺水平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比如“傣族泼水节”是起来自于佛教的节日;“塔尔寺酥油花”是一种藏传佛教艺术;“白族绕三灵”,是佛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多元文化的结合。
宗教文化遗产是国内文化贡献于世界文明的要紧见证,也是再现世界各大文明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要紧载体。宗教文化遗产深深根植于自然和人文资源中,对于开发宗教文化遗产旅游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旅游开发是保护和借助宗教文化遗产的有效方法,只有使用开发式的保护手段,宗教文化遗产才会达成可持续进步。所谓宗教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将宗教文化遗产转化为旅游资源,并对这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进行一系列旅游活动的一种行为。很多文化遗产区域经济进步的经验表明,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促进了文化旅游,旅游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在一定量上达成了经济进步与文化继承的良性互动。
1、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很多宗教文化遗产,特别是寺院道观,多数已成为旅游景点,这类宗教旅游景点的旅游接待人数不断增加,这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进步与寺院的经济进步。旅游者在获得旅游观光与宗教文化精神体验的同时,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更多观众的赏析和知道,寺院道观的生活条件常见得到了改变。通过旅游开发,宗教文化成为更有活力的文化元素,达成了传播与扩散的目的,宗教文化遗产旅游为大家认识宗教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了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渠道,从而有效增强了民众的保护意识,使宗教文化遗产得到适合地保护。而宗教文化遗产的开发借助,也为当地旅游业增添了独特魔力,成为当地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健康进步,达成旅游开发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和谐统一。
旅游开发促进宗教文化遗产的可持续进步。因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宗教文化遗产的环境遭到紧急威胁,旅游开发为宗教文化遗产创造了更好的可持续进步条件,在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进程中饰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比如,旅游促进了那些濒临灭亡的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和传承。因为旅游业进步的需要,一些具备旅游吸引力但濒临失传和灭绝的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被旅游开发者积极地挖掘、保留和开发,作为具备当地宗教文化特点的文化景点、旅游项目。旅游为宗教文化遗产提供了现代进步环境和存活空间,而这类是宗教文化遗产可持续进步所需要的。旅游开发为宗教文化遗产提供了文化传承、经费支持和技艺拓展等各方面的好条件和进步环境。一些被旅游者观赏和参与,且与居民生活密切有关,在旅游开发中为当地带来切实利益的宗教文化遗产,将得到当地居民自发地保护。旅游者的消费带来的经济利益,将会成为宗教文化遗产进步的动力,一些可开发为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的宗教手工艺品、宗教美术等艺术品得到进一步地革新、进步。比如,包含东巴画,东巴舞蹈、东巴音乐的东巴教文化与丽江秀美的风光一块,成为丽江旅游的一个要紧元素。可以说,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的拓展,是宗教文化遗产可持续进步的有效渠道。
旅游开发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效经济支撑。保护宗教文化遗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经济的支撑对于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尤为重要的,仅仅依赖国家给予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拨款是不够的,鉴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近况,应采取行之好办法来筹备资金,保证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支持。旅游开发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宗教文化遗产经济价值的达成,来自于它的文化价值。旅游业是达成宗教文化遗产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要紧途径。将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有益于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益于当地的经济进步。在宗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开发者需在国家有关政策的规范和引导下,深入挖掘宗教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适当的可行性剖析和旅游规划,提供合乎需要的旅游商品,以达成向旅游经济的转化,获得经济效益,体现宗教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宗教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使宗教文化遗产可持续进步成为可能。以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旅游开发带 来的经济效益,为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物质基础。伴随环境的改变,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技艺渐渐失去市场,致使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能发生断层断代。而旅游开发可以使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旅游市场,展示传统技艺,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提升,会进一步促进传承人对传统技艺更高的认同与更好地传承,从而达到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目的。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行旅游开发,目的是通过开发,促进旅游经济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宗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旅游开发是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合理方法。旅游开发通过对宗教文化遗产的借助,不断拓展其文化内涵和价值外延。实践证明,旅游开发作为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借助的有效方法,可以更好地展示和宣传宗教文化遗产,挖掘其遗产价值,促进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进步。宗教文化的产生、存活、进步和消亡有其适合的土壤和相应的人文环境,社会大环境对其存废有肯定的妨碍或促进用途。不少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宗教文化在城市现代化、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失去其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和实用价值而渐渐消亡。旅游开发作为一种方法,可以为宗教文化遗产注入外在动力,使之适应年代进步的需要。科学、合理、适度地开发宗教文化遗产,使其达成新的现实价值,才是保护宗教文化遗产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旅游为大家认识宗教文化遗产的价值提供了最直接、效果最好的渠道,叫人们真的感受宗教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通过合理适度的旅游开发,使得宗教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同,从而使文化得以延续。
旅游开发重塑宗教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像其他民间活动一样,宗教文化的产生是先民出于一种对自然现象没办法讲解的心理原因。在过去主要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生活环境中,宗教文化的价值更多体现的是对自然的崇敬和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期盼,极少有所谓的经济价值理念。然而,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宗教文化在现代社会呈现出日益消减和衰微的趋势,宗教文化遗产所拥有些原始文化价值和功能也随之日益淡化,旅游开发的介入可使其价值体系得到重新认识。这样来看,对宗教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是达成宗教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可行方法。旅游激活了宗教文化遗产,重估文化的价值,使文化价值增殖或新生价值。这种价值化主要表目前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市场或游客带来的经济价值。第二层面是自我文化价值的达成。第三层面是国家政府赋予的价值,通过旅游开发,处于边缘地位的文化主体被主流认可,获得民族、国家大伙庭中独特地方。因此,可以如此觉得,旅游在使宗教文化遗产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肯定的社会效益,改变了今人对宗教文化的世俗观念和态度。
2、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消极影响
旅游开发对宗教文化遗产保护和进步,具备尤为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一些地方在进行旅游开发时,因为开发手段不当,或者没进行非常不错地旅游规划,或者规划了也没非常不错地推行,伴随时间的推移,旅游对宗教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亦日益暴露出来,旅游进步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比如,宗教旅游的社区文化的异化、环境的污染、文物的破坏。开发者也极大概因为遭到常识、能力等原因的局限,不可以全方位或者正确把握精髓,只开发、借助了宗教文化遗产表面的、表象的东西,而遗失了宗教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精华。
旅游开发导致宗教文化遗产产品化。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本来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场所、根据本民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程序、方法和信仰来进行和举办的。但目前伴随旅游活动的拓展不再有哪些忌讳,而是依据游客的来访和流量随时随地拓展,带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在非常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有些意义和价值。如泼水节是傣历的新年,是傣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但目前为了进步旅游,西双版纳推出了“每天泼水节”,以放高升、划龙舟及原生态傣家风情为卖点,吸引很多游客来此每天过“泼水节”。可以看出,宗教文化遗产以其独特质与完整性吸引着开发商和旅游者,但旅游活动的拓展打破了原本相对封闭的传统文明,一些宗教仪式脱离原有些环境,成为一种“产品化”表演性的旅游商品,这种商业化的表演,影响了朝拜者,使其不再坚信宗教仪式的神圣性。产品化是在旅游的消极文化影响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行为。产品化是指所有影响旅游者的东西都可以标上价格,在市场上交易,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这类宗教文化遗产的展演已经失去了原有些内涵,所有传统都被改导致商业性的表演。宗教文化遗产常常化的后果,就是宗教文化遗产的庸俗化。
旅游开发导致宗教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遭到削弱。伴随游客量剧增,不少宗教文化遗产原有些清静空寂的文化环境已经被打破,甚至文物的安全也遭到威胁。这样的情况,不只不可以获得资金投入应产生的增值成效,而且也有碍于宗教文化遗产功能的正常发挥。拥挤的空间和零乱的环境,会给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使遗产的旅游吸引力大优惠扣。相当多的地方只满足于建庙塑像,设置香炉、功德箱,有些地方甚至连一块必要的说明牌都没;一些寺庙大门前的旅游产品销售摊位设置不规范,凌乱不堪,大大削弱了宗教的神秘氛围;某些牌匾如旅客需知、出色文明景点单位等,悬挂地方不当,看上去不伦不类,破坏了寺庙的整体和谐;在大部分宗教场合,宗教职员所做的无外乎诵经、为进香者祈祷、发放一些经义小册子、保持秩序等世俗性活动,极少为游客进行解说;游客在宗教旅游景点游览时多为参观静态陈列式宗教景观,看建筑,观塑像,各地游览形式单调,项目重复,大同小异,没办法对宗教文化遗产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深入地知道和感悟。一些要紧宗教文化遗产的景区景点,说明文字过于简单,没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一部分游客在游览时没得到更深的审美、历史文化、宗教上的熏陶,从而减少了其吸引力。一些寺庙距城、镇不远,四周的村社多为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聚居地,对游客来讲,四周的村社更具备浓厚的宗教环境,这里的交通便捷,民族风情也同样有特点,但这类村社却少有甚至没民俗风情旅游项目,使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没得到更进一步地结合,这也在一定量上削弱了宗教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
旅游开发导致宗教文化遗产的环境遭到破坏。不少寺庙或因遭破坏,或因附属院落被挤占,面积大为缩小,环境已看上去狭促。有关部门为了开发旅游业,又在寺观附近招租不少商铺,再加上游客的涌入,更看上去环境嘈杂,没办法维护宗教场合应有些肃穆环境。再则,伴随各地旅游业的如火如荼,很多宗教旅游热门一到旅游旺季便游客云集,应接不暇,远远超越当地旅游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因为缺少科学 合理地规划,一些寺庙原本就已经拥挤的空间,变得愈加狭小零乱。除此之外,在某些寺庙的恢复重建中,未能妥善处置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或是缺少整体规划,寺庙恢复重建零乱无序,道路不规范,建筑材料杂乱堆放,电线暴露于地面,让游客游览兴致锐减;或是在恢复创建过程中破坏了寺院总体的格局,在建设旅游配套设施时,破坏了寺庙原有些环境;或是未注意寺庙内外的绿化,生态环境情况较差。在一个空间相对有限的山坳地带建过多的殿阁,不只需要砍伐树木,铲平地表灌木草丛,而且因为建筑密度过大,留给游客自由活动的空间就相对大为减小,使景区舒适度减少,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和空间遭到非常大抑制。一些宗教名山上修建的索道,虽然便捷了游客的游览,但却在非常大程度上破坏了山体的原有形态,是以牺牲自然山体的美感和很多珍贵植被为代价的。一些寺庙建筑保护办法简单,破坏了寺庙整体性和协调性;没重视寺庙周围环境保护,商业化紧急,使得宗教文化教育功能不足。寺庙附近或山下的生活区规模不断扩大,却没对景区景点进行详细的规划和控制,对原有些寺庙文物建筑导致了冲击。一些商业服务性建筑对寺庙空间的侵占,使寺庙活动场合更为局促,缺少足够的室外广场和绿化用地。寺庙建筑、宗教艺术、宗教文化等文化景观资源的配套设施与周围环境氛围不协调,破坏了宗教文化遗产的整体环境。
3、讨论